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4-12-04 18:15:15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成语】:恶贯满盈

【拼音】:è guàn mǎn yíng

【解释】:贯:穿钱的绳子;盈:满。 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经典成语故事2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经典成语故事3

【典故】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4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经典成语故事5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经典成语故事6

汉朝时,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

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 ……此处隐藏851个字……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

经典成语故事10

熟能生巧成语故事--宋朝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经典成语故事11

【成语】: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释】: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经典成语故事12

【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经典成语故事13

【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经典成语故事14

精忠报国成语故事--宋朝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经典成语故事15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

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

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

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

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

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

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

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经典成语故事(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