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说课稿

时间:2025-02-08 01:03:20
《如梦令》说课稿

《如梦令》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此处隐藏15394个字……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一、《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在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主线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出,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住学习重点。

3、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4、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二、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导入时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本想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通过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梦令》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

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

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时,他们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6。深入鉴赏。两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9。深入鉴赏。《武陵春》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易安情怀。

(七)板书设计

闲愁:闲适,爱恋,思念,山水

哀愁:孤独,凄冷,沉重

《《如梦令》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