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

时间:2024-11-29 18:15:13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定风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 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风雨”?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习完成。

《定风波》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 ……此处隐藏4108个字……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定风波》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宋词,作者苏轼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路上遇雨这一件小事,展现了其乐观、旷达,超脱、释然的心境。当从字词句意出发,结合意境,反复吟咏,体会旷达、乐观面对人生风雨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宋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那他是谁呢?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轼。面对遭遇的狂风骤雨,他又展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让其在听教师范读后,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根据PPT展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然遭遇风雨。然后让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理解序的内容与作用。综合学生回答得出: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即诗人和朋友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比如:“定风波”是词牌名,“已而是”不一会儿的意思,“芒鞋”是指草鞋,“吟啸”是吟咏长啸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听课文音频,并顺势提问:词分为上下两片,每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归纳出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上片,小组合作探究出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明确:上片“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天气。“莫听”是不要听,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何妨”:不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吟啸徐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这是当时的装扮,比“马”还要轻,是一种轻松的心态。“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接着让学生齐读下片,再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由小组代表展示重点探讨结果:“斜照”突出雨过天晴。“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对全词中重点的地方梳理之后,小组讨论“从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经过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的结论。

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本词,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综合学生发言之后得出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平常生活中的旅途遇雨这一件小事,写出了面对人生困境路途中的风雨和被贬失意的人生风雨的洒脱与旷达。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组织朗读比赛,由小组各派一个代表,由学生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注意字音、停顿、重音、情感等。

(五)小结作业

我会总结如下: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谈及人生的哲理,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最后我的作业为:搜集关于苏轼的事迹,下课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定风波》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